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09:01    次浏览
成都中学(七中)始建于1905年,那时的墨池书院与芙蓉书院合并,改制为成都县立高等小学,到1907年更名为成都县立中学。这就是早期的七中。1952年,成都县立中学正式更名为成都市第七中学校。而在2000年,这所百年老校就成为了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,并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建设项目样板学校。2014年10月,七中正式加挂“成都中学”的校名。作为一所享有盛誉的名校,创始于1905年的成都中学(七中)今(12)日迎来110岁生日。它有哪些值得借鉴的优点和特质,它的经验能不能推广和复制,这些都是能引起人们热议的话题。而这些话题的答案,我们或许能从七中的历史回顾中发现端倪……人文滋养 个性成长“黑白制服气度翩,绑腿皮带帽金边。青龙街上人回首,三字当头‘成华联’。学府门高逾应难,举措从容若等闲。屡试辄中非提劲,‘启迪有方’锦旗颂。”这首竹枝词是成都中学(七中)老校友何大容回忆当年读书时的情景。那是在20世纪30年代,七中还叫成都县中。当时,成都有三所中学赫赫有名:成都县中、华阳县中和成都联中,也就是词中所写到的“成华联”。成都县中为当年中学之翘楚。据档案记载,1938年和1939年两次参加全国国立大专院校统一招生考试,成都县中总成绩均名列前茅。1940年6月,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立夫签署教育部训令,题颁“启迪有方”四字给成都县中。后来,七中人在总结七中办学传统时又加上“治学严谨”四个字。这八个字作为七中的办学传统一直传承至今,可以看作是成都七中较早的人文总结和人文积淀的一个方面。人文的核心是“人”,以人为本,重视人、尊重人、关心人、爱护人。人文滋养,就是通过各种教育载体和教育活动,加强学生的做人教育、公民教育,强调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、人生观、世界观。为学生的个性成长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,为学生的个性成长指引积极健康的发展方向。七中努力使学生在人文的基础土壤中个性成长,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,让学生扬长避短,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潜能,成就个体的最优化及其可持续发展。“人文滋养与个性成长”是七中多年来办学特色的浓缩和提炼,已经成为一种历久弥新的学校文化,一种长期坚持的办学方向和教育追求。育苗树人 与时俱进自建校以来,成都中学(七中)扎根校园的人文教育不断与时俱进,发展深化。20世纪80年代,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: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,全面打好素质基础,培养有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的人。21世纪初期,学校又再次修订了《成都七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》。随着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入,学校对学生培养的综合素质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可以分解为:思想修养和道德素养,健康水平,科学素养,阅读和外语能力,信息素养,艺术修养,应对突发危机和抗挫折的能力,劳动技术能力,沟通与合作能力,批判能力和创新能力等。育苗树人。七中学生的全面发展,就是最生动的写照。学校注重创设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,在搞好学科教学的同时,针对各类学生的特长,开设了数学、物理、生物、化学和信息技术学科的奥赛集训,设立了团委、学生会、科学技术协会、社团联合会四大学生组织,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丰富多样的选择空间。在探索教育创新方面,七中从未止步。当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“未来课堂”项目也已经拉开了帷幕,通过该项目的实施,教师依托信息化工具将更加及时准确地展开因材施教。学习过程会被实时全程记录,在大数据挖掘的支撑下,学生也将更加有效地开展自学。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全信息化交互,实时了解整体学情和个体差异,即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与节奏,使课堂教学效率得以保证。即时启动的交互测试,使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可以被准确测量,课堂教学效果将得以保证。